想用故事書輔導孩子,不如先給孩子關懷與愛
曾經有小學的輔導室問我,可不可以運用什麼故事書,來幫忙輔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。然而需要輔導的孩子,絕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,所以也絕不是一本、兩本書就可以開導、啟發的。也曾經有位社工問我,可不可以推薦一些書給他,因為他想幫助一個在九二一大地震時親眼目睹手足遇難的孩子,看看能不能透過書本,撫平這孩子多年來還不願談起事發經過的心理創傷。
我沒有輔導孩子的經驗,所以只能想像,如果我是社工或輔導老師的話,我並不會一開始就想著要用故事書,來如何「輔導」這個孩子。剛接觸這樣的孩子時,我覺得應該要像媽媽唸故事書給孩子聽一般,不以任何目的為導向,而只是先用故事來滿足他的心靈,用願意花時間做這件事,來表示對他的關懷與愛;至於要唸哪一本故事書,絕不是最重要的因素。要讓孩子先喜歡我、信任我,願意自動敞開胸懷接受我,再來談輔導才會有真正的效果,不然充其量也只是做做表面工夫。所以,這麼不容易的工作,父母才是應該擔起責任做到的第一人選。
教條式的口號或故事,無法深入人心
市面上有一些兒童書或套書,直接命名的標題就是「如何教出好品格的孩子?」、「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?」我不能對這類書評論其好壞,但是,我並不喜歡對童書下這樣的定義,因為這並非是我希望孩子成為愛書人的目的,也不是我鼓勵父母唸書給孩子聽的最初動機。
父母是因為愛,所以幫孩子唸故事書,好品格只是附帶而來的;父母是希望閱讀能成為孩子一輩子的興趣,所以幫孩子唸故事書,好習慣只是潛移默化而來的。而且,孩子的心是很纖細的,老是聽些好品格、好習慣、好態度的故事,會覺得很有趣嗎?這會不會讓孩子發現,我們是在暗地裡「指桑罵槐」說他們的不是呢?當孩子還是張白紙時,其實並不需要這一些「功能」取向的故事書;所以,除非你真的看過這些書、而且覺得喜歡,否則可不要因為書名像是可以幫你教孩子,就決定買了。
所以,選故事書時,我不喜歡以管教目的為導向,因為教條式的故事將無法深入人心。我喜歡在不同主題、不同型態、不同作者的多樣風格中,交錯涵蓋、潛移默化地將人生道理和價值觀傳遞給孩子。而優良的經典故事書,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,流傳久遠而仍然屹立不搖。
本文摘自汪培珽《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》
|
留言列表